硬质合金材料性质
硬质合金是以高硬度难熔金属的碳化物(WC、TiC)微米级粉末为首要成分,以钴(Co)或镍(Ni)、钼(Mo)为粘结剂,在真空炉或氢气还原炉中烧结而成的粉末冶金制品。
ⅣB、ⅤB、ⅥB族金属的碳化物、氮化物、硼化物等,因为硬度和熔点特别高,统称为硬质合金。下面以碳化物为重点来阐明硬质含金的结构、特征和应用。
ⅣB、ⅤB、ⅥB族金属与碳构成的金属型碳化物中,因为碳原子半径小,能填充于金属晶格的空地中并保存金属原有的晶格方式,构成间隙固溶体。在适当条件下,这类固溶体还能持续溶解它的组成元素,直到到达饱满停止。因而,它们的组成能够在必定范围内变化(例如碳化钛的组成就在TiC0。5~TiC之间变化),化学式不符合化合价规矩。当溶解的碳含量超越某个极限时(例如碳化钛中Ti︰C=1︰1),晶格型式将发生变化,使原金属晶格转变成另一种方式的金属晶格,这时的间充固溶体叫做间充化合物。
金属型碳化物,尤其是ⅣB、ⅤB、ⅥB族金属碳化物的熔点都在3273K以上,其间碳化铪、碳化钽分别为4160K和4150K,是当时所知道的物质中熔点更高的。大多数碳化物的硬度很大,它们的显微硬度大于1800kg·mm2(显微硬度是硬度表明方法之一,多用于硬质合金和硬质化合物,显微硬度1800kg·mm2相当于莫氏一金刚石一硬度9)。许多碳化物高温下不易分化,抗氧化才能比其组分金属强。碳化钛在一切碳化物中热稳定性更好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型碳化物。但是,在氧化气氛中,一切碳化物高温下都简单被氧化,能够说这是碳化物的一大缺点。
除碳原子外,氮原子、硼原子也能进入金属晶格的空地中,构成间隙固溶体。它们与间隙型碳化物的性质相似,能导电、导热、熔点高、硬度大,同时脆性也大。
硬质合金的基体由两部分组成:一部分是硬化相;另一部分是粘结金属。
硬化相是元素周期表中过渡金属的碳化物,如碳化钨、碳化钛、碳化钽,它们的硬度很高,熔点都在2000℃以上,有的甚至超越4000℃。别的,过渡金属的氮化物、硼化物、硅化物也有相似的特性,也能够充当硬质合金中的硬化相。硬化相的存在决议了合金具有极高硬度和耐磨性。
硬质合金对碳化钨WC粒度的要求依据不同用处的硬质合金选用不同粒度的WC(碳化钨)。硬质合金切削刀具:比方切脚机刀片、V-CUT刀等精加工合金选用超细、亚细、细颗粒WC,粗加工合金选用中颗粒WC,重力切削和重型切削的合金选用中、粗颗粒WC做质料;矿山东西:岩石硬度高,冲击负荷大,选用粗颗粒WC,岩石冲击小冲击负荷小选用中颗粒WC做质料;耐磨零件:当着重其耐磨性、抗压和表面光洁度时,选用超细、亚细、细、中颗粒WC做质料,耐冲击东西选用中、粗颗粒WC质料为主。
WC理论含碳量为6。128%(原子50%),当WC含碳量大于理论含碳量,则WC中呈现游离碳(WC+C)。游离碳的存在,烧结时使其周围的WC晶粒长大,致使硬质合金晶粒不均匀。碳化钨一般要求化合碳高(≥6。07%),游离碳(≤0。05%),总碳则决议于硬质合金的生产工艺和运用范围。
正常情况下,白腊工艺真空烧结用WC总碳首要决议于烧结前压块内的化合氧含量。含一份氧要添加0。75份碳,即WC总碳=6。13%+含氧量%×0。75(假定烧结炉内为中性气氛,实际上多数真空炉为渗碳气氛,所用WC总碳小于计算值)。
目前我国WC的总碳含量大致分为三种:白腊工艺真空烧结用WC的总碳约为6。18±0。03%(游离碳将增大)。白腊工艺氢气烧结用WC的总碳含量为6。13±0。03%。橡胶工艺氢气烧结用WC总碳=5。90±0。03%。上述工艺有时穿插进行,因而断定WC总碳要依据详细情况。
不同运用范围、不同Co(钴)含量、不同晶粒度的合金所用WC总碳可做一些小的调整。低钴合金可选用总碳偏高的碳化钨,高钴合金则可选用总碳偏低的碳化钨。总归,硬质合金的详细运用需求不同对碳化钨粒度的要求也不同。
粘结金属一般是铁族金属,常用的是钴和镍。
制造硬质合金时,选用的质料粉末粒度在1~2微米之间,且纯度很高。质料按规定组成份额进行配料,加进酒精或其他介质在湿式球磨机中湿磨,使它们充沛混合、破坏,经枯燥、过筛后参加蜡或胶等一类的成型剂,再通过枯燥、过筛制得混合料。然后,把混合料制粒、压型,加热到挨近粘结金属熔点(1300~1500℃)的时候,硬化相与粘结金属便构成共晶合金。通过冷却,硬化相分布在粘结金属组成的网格里,彼此严密地联系在一起,构成一个结实的全体。硬质合金的硬度取决于硬化相含量和晶粒粒度,即硬化相含量越高、晶粒越细,则硬度也越大。硬质合金的耐性由粘结金属决议,粘结金属含量越高,抗弯强度越大。